艺术资讯
你的位置 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艺术资讯 >

二、敦煌彩塑的发展

发布时间: 2021-10-20 10:26:53浏览数: 384

  北魏、西魏和北周,是敦煌彩塑演变发展的第二个时期。这一时期的洞窟多为禅窟、殿堂窟和中心塔柱窟,佛像多被供奉在正龛、南北壁列龛或中心塔柱的四面龛上。从佛像种类来说,有弥勒佛像、释迦牟尼佛像、菩萨像及多宝并坐像。从佛相表现来说,有说法像、禅定像、思惟像、苦修像等。佛像两侧多有胁侍菩萨像,北周时期出现了迦叶、阿难二弟子像,慢慢形成了“一佛二菩萨二弟子”的塑像模式。从雕塑种类来说,彩塑多为主体性圆塑,胁侍多为高浮雕。北魏时期出现了影塑,飞天等题材便以模制影塑,而弟子、菩萨等内容绘入壁画。从塑像风格来说,无论是佛陀造型还是衣饰、纹路都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。北魏孝文帝之前,佛像多丰满圆润、身材高大、大眼高鼻、平胸宽肩,衣着右袒式样或通肩式袈裟,纹饰密集。菩萨常常上身半裸,腰束长裙,这种造型是西域佛教艺术与中原文化融合的产物。太和改制以后,敦煌地区受到了汉代文化的影响。西魏以后,敦煌石窟中开始出现了“秀骨清像”和“褒衣博带”,这些塑像修长清瘦、大冠高履,更加接近中原地区的士大夫形象。

 

  北魏时期,敦煌流行中心塔柱窟。石窟后部有中心塔柱,供僧徒右旋礼拜。塔柱四面设佛龛,供奉佛像。以第257窟为例,中心塔柱的东向面开一龛,其余三个向面各开上下双层龛。其中,东向面圆券形佛龛内供奉倚坐说法佛一身,这是本窟的主尊。主尊背后有佛光,青绿交映,让人感受到佛的智慧。佛像穿着右袒式袈裟,虽然面容有毁,但给人安静祥和之感。龛外北侧存天王像一身,上身穿着衣甲,下身穿着长裙,集武士和菩萨形象为一体。另外,南向面上层龛内供奉思惟菩萨一身,龛外供奉影塑菩萨四身,下层龛内供奉苦修像一身,龛外两侧供奉菩萨四身,龛外东侧存影塑两身;西向面上层龛内供奉禅定佛一身,龛外两侧存影塑供养菩萨13身,下层龛内存禅定佛一身;北向面上层龛内存交脚菩萨一身,龛外两侧存影塑菩萨九身,下层龛内存禅定佛一身,龛外两侧存影塑菩萨三身。以南向面上层龛内的思惟菩萨来说,不同于第275窟北凉时期的思惟菩萨像。菩萨右脚平放在左膝盖上,袒露上身,上身前倾,右手向上支着头部,头向右微倾,双目俯视微合,仿佛沉浸于遐思之中。

 

  
  3—3莫高窟第257窟中心塔柱南向面上层龛内的思惟菩萨像

 

  再以第248窟为例,中心塔柱的东向面圆券形佛龛内供奉趺坐说法佛一身,西向面圆券形龛内供奉趺坐苦修佛像一身,南、北向面圆券形龛内供奉趺坐禅定佛一身。另外,每个向面佛龛外两侧供奉胁侍菩萨各一身。其中,东向面的趺坐说法佛像,头饰螺发,顶有高肉髻,脸形方正,神态庄肃。身着通肩袈裟,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,衣纹线条流畅,细腻自然。右手向上舒展,手心向外,结无畏印。无畏印意使众生心安,无所畏怖。左手下垂于膝前,掌心向外,结与愿印。与愿印意在流注如意宝,满足众生愿望。这个手印具有大慈大悲之意,往往和无畏印配合,是释迦牟尼说法时最常见的印相。

 

  西向面的苦修像,高0.91米。释迦牟尼结跏趺坐,穿着通肩袈裟,瘦骨嶙峋,但是面露坚毅、安然的神色。无论塑像的造型、色彩,还是线条来看,这个塑像都是莫高窟中最好的苦修像。据佛经记载,释迦牟尼19岁时出游,看到人世间的不同痛苦,认为世人贪财纵欲,最终都逃不过生老病死。于是,他决定放弃安逸的生活,寻找一种能够祈求正觉、度脱众生的永恒之道。29岁时,释迦牟尼出家,来到尼连禅河水西岸的苦行林,修习解脱法门。六年之间,他动也不动,端坐在草地上苦思苦想。他每天只吃一米一麦,或者喝点豆子的汁水。地上的芦苇长高了,穿透了他的膝盖,远方的大雕飞来了,在他的头上做了巢穴,他都丝毫不觉。六年过后,他变得十分虚弱、苍老,虽然没有求得解脱之道,但是依然没有放弃。苦修佛像塑造的便是这个时候的释迦牟尼,虽然瘦骨嶙峋,但是修行之志始末不渝。

 

  
  3—4莫高窟第248窟中心塔柱西向面的释迦牟尼苦修像

 

  另外,中心塔柱的每个向面佛龛外两侧供奉胁侍菩萨各一身。胁侍菩萨是侍奉在佛两旁的菩萨,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。在大乘佛教世界中,大千世界十方三世之中有无数佛,每位佛各司其职,教化一方众生。在佛的身边,总有几位胁侍菩萨侍奉在旁,帮助佛陀弘扬佛法。比如说,释迦佛的左右胁侍菩萨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,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,药师佛的左右胁侍菩萨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,这六个菩萨加上弥勒菩萨和地藏菩萨,号称“八大菩萨”。八大菩萨经常出现在佛经、石窟和壁画之中。胁侍菩萨塑像和佛陀一样,也有它们独特的法相和手印。以第248窟中心塔柱西向面佛龛外南侧的胁侍菩萨来看,菩萨梳着高高的发髻,戴着仰月形状的宝冠,面相腴润,双目低垂,长耳几乎垂肩,双手虔诚合十。远远看去,她仿佛在微笑,神秘而宁静。

 

  
  3—5莫高窟第248窟中心塔柱西向面佛龛外南侧的胁侍菩萨像

 

  再看第259窟,西壁中部塔柱形正面圆券形龛内供奉着释迦、多宝二佛并坐像,龛外两侧供奉胁侍菩萨两尊。塔柱的南、北两侧各供奉菩萨一尊。其中,释迦、多宝二佛皆游戏坐姿,结智拳印。智拳印表示理智不二、生佛一如、迷悟一体。它们身被右肩偏袒袈裟,衣褶密集流畅,薄似轻纱透体,宛如“曹衣出水”。多宝佛所住的七宝塔,又称为“多宝塔”,洞窟中的佛龛即象征着多宝塔。随着《法华经》的广泛流行,我国很多地方建造有多宝塔,如敦煌石窟、山西大同云冈石窟、龙门石窟、各类寺院等。据《法华经?见宝塔品》记载,多宝佛是东方宝净世界的教主。在大乘佛教开悟修行到成佛的过程中,除了自我修行外,普度众生是十分重要的修行项目。普度众生的过程中,修行者必须有慈悲心、目标、途径、方法和大精进心才能顺利走完菩萨道。多宝佛在修行菩萨道时曾经发誓,如果他成佛了,凡是十方世界有宣说《法华经》之处必有七宝塔从地下涌现,而塔中多宝佛会为释尊说明此经的真义。所以释迦牟尼讲说《法华经》时,七宝塔从地下涌出,悬浮在半空中,意谓佛与大众都住在虚空之中。释迦牟尼开启多宝塔,塔内有多宝如来坐狮子座,多宝佛邀请释迦牟尼入塔并分给了他半座,共同宣说《法华经》。这个情节是佛教徒宣说《法华经》的关键所在,也是法华图中代表性的宣传图画,称为“虚空会”。这种图像在中国佛教塑像、壁画中比较常见,其他地区的佛教没有。二佛并坐像最早产生于西秦,流行于北魏时期。敦煌石窟壁画中还保存了一些多宝像,如西魏第285窟北壁壁画、西魏第461窟西壁壁画、北周第428窟西壁壁画等,时间皆晚于第259窟。

 

    
  3—6莫高窟第259窟西壁的释迦、多宝二佛并坐像

 

  另外,西壁第二龛、第三龛内各供奉一尊交脚菩萨,下层西端圆券形龛内供奉趺坐佛一身,西侧存胁侍菩萨一身。北壁第二龛内供奉思惟菩萨一身,第三龛、第四龛内分别供奉交脚菩萨一身。下层有三个圆券形龛,由东至西分别供奉趺坐禅定佛、倚坐说法佛、趺坐说法佛各一身,每个佛龛东西两侧各有胁侍菩萨一身,第一龛东侧像今天看不到了。

 

  第259窟的北壁还有一尊趺坐禅定佛惹人注意。它穿着通肩袈裟,跏趺坐姿,面带微笑,全神贯注,作禅定印。禅者,外不着相,定者,内不动心。通过禅定,修行的人慢慢净化心灵,摒除杂虑和俗世间的种种干扰,进入诸法真如的境界。最让人动容的是佛陀脸上的一抹微笑,仿佛参透了大千世界和人世百态的奥义。

 

  
   3—7莫高窟第259窟北壁的趺坐禅定佛

 

  西魏时,敦煌石窟中开始出现了“秀骨清像”。秀骨清像,原为六朝时期中原地区的画风,以东晋顾恺之、南朝陆探微为代表。唐代张彦远的《历代名画记》曾用这四个字来形容南朝画家陆探微的画风,他的技艺炉火纯青,能够与神灵相通,所画人物雄健流利,棱角分明,故称“秀骨清像”。这种画风,和南朝士大夫“褒衣博带”的审美有关。秀骨清像,指雕塑面目清秀,棱角分明,眉清目秀,身体没有之前那么丰腴,外穿袈裟,内穿僧祗,胸前系着衣带。而供养人画像则往往头戴纱冠,穿着宽大的袍子,系着阔大的绅带,体态肥壮,即“褒衣博带”。

 

  莫高窟中最早有纪年的石窟,便是建造于西魏大统四年(538)至五年(539)的第285窟。这个石窟西壁中央设一圆券形大龛,龛内供奉释迦倚坐说法佛一身,胁侍菩萨二身。南北两侧各有圆券形小龛,各塑禅僧像一身。这些塑像和以往不同,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。西壁圆券形大龛内主尊体积变小,龛外两侧的胁侍菩萨穿着、举止也不同于此前石窟中的塑像。两位胁侍菩萨皆是头戴花冠,身着天衣,容颜清秀,面带微笑,身材较好,宛然一个亭亭少女侍奉在佛陀两侧。其中一位胁侍菩萨束着长裙,右手原持净瓶,左手好似拈枝,分外逼真动人。这种着长裙的菩萨,在以往洞窟中几乎没有。石窟北侧龛外还有一尊菩萨像,也是穿着厚重的交叉的天衣,天衣上束有腰带,腰带交叉后从环间穿出。这种装束,乃是六朝服饰的体现。“秀骨清像”、“褒衣博带”曾经流行一时,但塑像中消瘦的形体以及清秀的面容和普度众生、拯救黎民于水火的佛菩萨形象并不十分相符,故而行之不远,北周以后便十分少见了。

 

  此时,莫高窟还出现了影塑千佛像。在那些以塔柱为礼拜中心的石窟中,塔柱正面或四面开龛,供奉佛像,其余如龛楣等常用高低不同的浮雕来衬托主像。这些浮雕既可以作为龛楣的装饰,也可以表现大型的佛传故事,也可以是让人惊叹的千佛,它们和周围的石窟、佛龛、龛内塑像和谐统一,浑然一体。如第432窟中心塔柱上方的影塑千佛,它们穿着通肩袈裟,或拿着莲花,或双手合十,单腿盘膝而坐。这种影塑在北周、隋唐时代都颇为流行。

 

  北周时期,主尊的两侧开始出现弟子像,慢慢形成了“一佛二菩萨二弟子”的塑像模式。其中,代表性的石窟便是第428窟。第428窟是莫高窟北朝石窟中规模最大的石窟。后部中心塔柱四面各设一个佛龛,其中东面双树龛内供奉释迦牟尼说法像一尊,弟子阿难、迦叶塑像一尊,两侧胁侍菩萨各一尊,表示佛陀在菩提树下观看三世实相,洞悉三世因果,思惟真谛,普度众生。其中,释迦牟尼佛和二弟子像都是内穿系带的僧祗衣,外穿宽大的袈裟。二菩萨像都是头戴宝冠,上身着天衣,下身穿长裙,赤脚站在莲花台上,侍立于龛外两侧。

 

  这一时期弟子像的造型也颇具特色。建于北周时期的第439窟,西壁上圆券形龛内供奉“一佛二弟子二菩萨”像。其中,迦叶弟子像是莫高窟最早的迦叶造像。迦叶身披袈裟,前胸半裸,瘦骨嶙峋,是苦行僧的代表人物。早期佛教中,一些僧人以“苦行”为修行手段。他们远离凡尘,冥想修行,追求心灵世界的自由,摆脱无尽的轮回之苦。虽然面目清癯,但是迦叶脸上的微笑和刚毅的神情,以及双眉间流露出的沉思和隐忍,体现了他修行有道,得到解脱的豁达。灵山法会上,大梵王将一枝金色的波罗花献给了佛祖释迦牟尼,请求佛祖为众生说法,普度众生。佛祖登上莲花法座,结跏趺坐。少时,他默然不语,频频拈花给众弟子看。众弟子不解其意,唯有迦叶破颜微笑,似有所悟。佛祖很是高兴,于是将无上正法给了大弟子迦叶,并将一衣一钵传给他作为护法信物。迦叶因此被奉为禅宗第一祖,佛教以心传心之法至此开始。佛陀涅槃之后,他成为第一任掌管法藏的长老。


   
  3—8莫高窟第439窟的西壁塑像


   
  3—9莫高窟第439窟西壁龛内北侧的迦叶像

 

  大约同时的第290窟中心塔柱东向面佛龛内也供奉了佛弟子阿难和迦叶像,阿难是佛陀的堂弟,也是佛祖十大弟子中最年轻的一位。他放弃富贵的生活,侍奉释迦牟尼20余年,以博闻强识著称,故世人又称他为多闻第一。这个石窟中的阿难塑像,身着宽袍,圆头大耳,亲切可爱,像是一位年轻的侍者。同样作为弟子像,两尊风格各异,梵汉相杂,异彩纷呈。一般而言,迦叶随侍佛祖左边,阿难随侍佛祖右边。有的还在龛内画弟子像八身,以绘画和塑像两种方式结合表现佛祖释迦牟尼和他的十大弟子。

 

  
  3—10莫高窟第290窟中心塔柱东向面的塑像

 

  此外,第428窟还是莫高窟保存影塑千佛最多的石窟。该石窟北壁西侧上部保存影塑千佛1098身,它们穿着通肩袈裟,袈裟以白色、黑色、青色、红色为主,结跏趺坐,结禅定印。北周时期的影塑比较少,第290窟的中心塔柱东向面龛楣两侧原应有影塑26身,南向面龛楣原应有影塑33身,现在全部没有了。第297窟的西壁龛楣北侧存有一个影塑的神王像,这尊神王像虽为人形,但却具有兽的某些形态。他人面两角,肩生羽翼,手有四爪,足只两趾,振臂飞翔,护卫佛法。在印度,这尊像乃是佛的护法,首领称为神王。在中原文化中,这个又称为天王、力士等,护法护教。不仅是龛楣,很多石窟外面也有这种神王像。如莫高窟285窟西壁、北壁佛龛外的“摩醯首罗天”、“鸠摩罗天”、“金刚力士”、“神将”像等,这些神王像能够消除奸邪,消灾灭难。


   
  3—11莫高窟第428窟北壁西侧上部的影塑千佛

 


搜索